您好,欢迎来到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!

聚焦科普月 赋能成长路——宣城市机电学校多维度开展2025年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

【文章来源:学生处】 【发布人:胡向姗】 【发布时间: 】 【点击量:

2025年9月是我国首个全国科普月,为深入贯彻“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”的活动主题,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(安徽广德技师学院)以职业教育特色为锚点,策划开展“聚焦科普月 ,赋能成长路”系列科普活动。

为让科普教育更贴近专业与学生生活,9月24日下午,学校以班级为单位,全覆盖开展“科技改变生活,创新点亮未来”主题班会活动。班主任们摒弃传统科普的理论化表述,转而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与学习场景为切入点,将科技知识与机电专业特色紧密结合——从同学们日常使用的智能手表、校园里的自动化实训设备,到工业生产中精准作业的机械臂、推动绿色发展的新能源技术,用一个个鲜活案例解读“科技创新成果如何改变生活、赋能职业”。

在讲解过程中,班主任们还结合“十四五”时期我国在智能制造、新能源汽车、高端装备等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,通过视频展示、数据对比等形式,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科技实力的跃升。当讲到我国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打破国外垄断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领跑全球时,不少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在实训中操作相关设备的经历,民族自豪感与专业认同感在互动中自然升华。部分班主任还特别讲述了机电领域专家扎根生产一线、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难题的故事,鼓励学生既要扎实学好数控操作、汽修维修等专业技能,更要涵养“敢创新、肯钻研、能坚持”的科学精神,为未来投身制造强国建设做好准备。

4.jpeg

2.jpeg

5.jpeg

为拓宽学生科普视野,用更生动的形式点燃科学探索热情,9月3日下午,学校组织各班学生代表参加2025年“科普启航,光影筑梦”科普观影活动。此次观影精选了聚焦智能制造与新能源发展的纪录片,内容涵盖从零部件精密加工到智能工厂整体运作的全流程,以及太阳能、风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。

不同于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,纪录片以沉浸式画面、通俗化解读,将复杂的科技原理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体验——在屏幕上呈现机械臂精准抓取零件、3D打印机逐层构建模型的场景,展示新能源汽车电池能量密度不断突破、充电效率持续提升的历程,此次观影活动,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前沿科技动态,更引导他们学会从专业视角思考科技发展与职业未来的关联。

adec581712b8f2238d3183c6d97471aa.jpg

66941ec5e5ebb871bfdfab35b5996ce0.jpg

为打破“科普”与“实践”的壁垒,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科技与专业的融合魅力,9月19日,学校团委、学生科联合策划开展“走进实训场,探秘机电魂”科普研学活动。活动由学生处副主任李君璐、团委书记杨伟乾、教师陈梅等带队,邀请数控、汽修专业的优秀学生代表担任“讲解员”,组织各班学生代表走进校内数控、数控铣实训室、汽修专业实训室等核心实训场地,开启一场“看得见、摸得着、能互动”的科普之旅。

3.jpg

19.jpg

1.jpg

此次研学活动以“实训场所介绍、专业设备操作演示、加工成品展示”为核心,创新采用“教师指导+优秀学生讲解”的新模式,为学生科学素养成长注入鲜活动力。在数控实训室,优秀学生代表一边演示数控车床如何根据程序指令精准切削零件,一边讲解“G代码编程如何影响加工精度”;在汽修实训室,专业老师结合实训车辆,拆解讲解新能源汽车电机、电池、电控“三电系统”的工作原理,优秀学生则现场演示轮胎动平衡检测、汽车电路故障排查等操作,让观摩学生直观了解“汽修技术中的科技逻辑”。此外,研学过程中还设置了“成品观察”环节——从数控专业加工的精密齿轮、异形零件,到汽修专业完成的发动机拆装实训成果,一件件实物让学生清晰看到“科技知识如何通过专业技能转化为实际成果”,进一步强化了“理论指导实践、实践反哺认知”的学习逻辑。

11.jpg

12.jpg

在系列科普活动尾声,学校举办2025年“机械蕴智慧,巧手创未来”主题学生科技成果展,集中展示学生在科普月期间结合专业学习完成的科技创新作品。展台上,复刻大赛元素的“迷你数控加工模型”、蕴含机械传动原理的“多功能轴承装置”、结合电工电子知识设计的“智能灯光控制系统”等作品琳琅满目,每一件都尽显“专业+科技”的巧思,既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实践转化,也是对“科技创新”的生动诠释。

在职业教育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,这场成果展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“行走的职业素养课”,让他们深刻认识到:作为未来的技能人才,既要会“动手操作”,更要会“动脑创新”,唯有将科技思维与专业技能结合,才能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站稳脚跟。

17.jpg

16.jpg

截至9月底,宣城市机电学校2025年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圆满落幕。此次活动以职业教育特色为核心抓手,通过“班会、观影、研学、成果展示”四大维度,将科普教育从“抽象概念”转化为“贴近学生、贴合专业”的具体实践,不仅让科学精神在校园内落地生根,更激发了学生将科技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、职业竞争力的热情。(胡向姗)

初审:章银照

复审:袁青

终审:汪礼俊